乡村振兴进行时:看湄潭如何破除瓶颈“以茶兴县”

乡村振兴进行时:看湄潭如何破除瓶颈“以茶兴县”

28阅读 2021-12-02 02:30 快讯

近日,记者从省乡村振兴局获悉,近年来,湄潭县委、县政府为破题地下资源匮乏、工业基础薄弱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、百姓致富难等发展瓶颈,立足于自然、生态、文化、科技等优势,探索形成了“优势在茶、特色在茶、出路在茶、希望在茶、成败在茶”茶产业发展理念,台了《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》,融合推动茶产业链,走上了振茶业、兴百业的脱贫致富之道。

建设基地,扩大规模,强化效应

2001年,湄潭县仅有茶园2.8万亩,面积小,产量少,没有属于自己的知名茶企,也没有其他外地企业来投资,导致大多数茶叶以散茶的方式销售至浙江、福建等地。但是这一现象在2007年发生了大逆转,湄潭县依靠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,突破政策限制,大力实施改革,举全县之力,免费提供茶苗、茶叶生产技术培训,广泛发动群众,建基地、树标杆、提质量,逐年扩大农户茶园种植面积。直至目前,全县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,与安溪并列第一。5个贫困镇64个贫困村实现了茶产业全覆盖。

培育品牌,统一管理,提升名气

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,茶叶产量逐年提升,茶产业链不断延长,湄潭茶工业亦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。2005年,为解决茶叶品牌多问题,湄潭县成立茶业协会,注册了“湄潭翠芽”和“遵义红”地域品牌证明商标,制订“湄潭翠芽”“遵义红”等系列产品生产标准。“湄潭翠芽”、“遵义红”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“湄潭翠芽”获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102.17亿元,位列全国茶叶类第9位。

开辟渠道,拓展市场,增加销量

湄潭在“遵重”、“贵遵”等高速路、中央、省、市媒体上投放广告牌,每年组织企业组团赴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重庆、贵阳等地参加茶博会10余次,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茶叶赛事活动,连续成功举办贵州茶一节一会5次。

湄潭建立覆盖全县茶区的茶青交易市场36个,建成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—中国茶城,目前入驻企业和商户400多家,年交易额21.3亿元,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;湄潭在全国20多个省(市、区)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、旗舰店、批发部1136余家家,企业在天猫、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网店400余家。

协助企业开展“雨林联盟”有机认证、“欧盟标准”茶园建设,积极对接国内外市场,鼓励企业进军国际市场。累计茶企出口备案117家,茶叶出口到欧盟、俄罗斯、非洲、日本等地,截至2021年8月25日,已实现茶叶外贸出口707.63吨,出口创汇2566.7万美元。

延伸链条,提升价值,促进增收

湄潭县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、销售和茶旅一体化等二三产业。与院士工作站、科研所、院校等科研单位合作,合力攻克茶叶加工技术难关,先后研发茶叶籽油、茶多酚、茶树花、茶花面膜等15类综合产品,全县茶叶生产、加工、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598家,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,省级龙头企业23家,市级24家,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;建成“中国茶海”“象山茶植物博览园”“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”“中国现代茶工业遗迹博物馆”、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等景区景点,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、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。

制定政策,强化保障,助力发展

2001年湄潭在全省率先成立正科级机构——县茶叶事业局,专抓茶产业发展。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不断借鉴、探索、总结,对应不同时期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对路的产业政策,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,从组织、人才、资金保障等方面为湄潭茶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助力。

建立联结,共享利益,助推振兴

积极推行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”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,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;湄潭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产权制度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验,成功探索了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的“三变”改革道路,在景区成立茶旅经营主体,鼓励群众将茶园、土地、山林等资产入股,整体开发茶文化旅游。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制专业合作社,将茶园入股,实现产业应对大市场,农民“户户是股东、家家能分红”,促使茶园持续增效。

(来源:天眼新闻)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上一页:发挥科研机构优势 助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

下一页:“蒙顶甘露杯”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